《手太陰肺經》
肺經共11穴,原穴為太淵穴,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,是陰氣最盛的經絡,主治裡症虛症,與大腸經為表裡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鼻,肺,皮膚。
2.器官功能:呼吸,代謝,局部影響,部分的分泌機能(排泄機能)。
3.主要疾病:上呼吸道、肺、皮膚、手臂發生病變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體熱,汗出,氣喘咳嗽,痰多,支氣管哮喘,血液充於頭部,背、肩部酸痛,肩部肌肉緊繃,掌部疼病不可觸摸,粗咳胸痛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寒慄,冷汗出,鼻炎,咽喉乾燥,鎖骨、胸部疼痛,四肢末端麻木或發冷,皮膚異常,失眠,面色改變,咳嗽嘶啞。
《手陽明大腸經》大腸經共20穴,原穴為合谷穴,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。為陽氣盛極的經絡,主治陽症實症,也治發熱病,與肺相表裡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口(齒),肩,皮膚,鼻。
2.器官功能:消化,局部影響(上肢末端、頸、耳),排泄機能。
3.主要疾病:齒、鼻、咽喉、皮膚、大腸方面的疾病,肩前臂有發炎的症狀與運動不易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便秘,腹脹痛,頭痛,肩與前臂部疼痛,指痛,體熱,口乾,在熱的情況下變糟糕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腹瀉,腹痛,腸功能減弱,暈眩,上肢無力,身體冰冷,皮膚異常(出疹、搔癢,咽喉炎),輕微咳嗽,在熱的情況下好轉。
《足陽明胃經症候》
胃經共45穴,原穴為衝陽穴,絡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。陽明象徵陽氣極盛的經絡,故在適應力量上,對裡熱和實證就容易發揮它的特點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口腔(齒),鼻,上眼瞼,乳腺。
2.器官功能:精神功能,消化,局部影響。(上呼吸道、胸部、下肢、臉部的脂肪組織)。
3.主要疾病:神經與精神方面的疾病(狂燥、憂鬱、情緒、壓力),牙齒疼痛,牙齦發炎,鼻竇炎,關節炎,胃炎,腸炎,腸壁異常,婦女的外生殖器官有病變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興奮,體熱,腹脹,打嗝,便秘,食慾增加,胃痙攣性疼痛,胃酸過多,唇裂,經絡走向的腿感疼痛與痙攣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餐後腹疼或腹瀉或嘔吐,消化力減弱,胃酸不足,憂鬱,下肢倦怠。
《足太陰脾經症候》
脾經共21穴,原穴為太白穴,絡穴為足陽明胃經之豐隆穴。是陰氣最盛的經絡,所有本經絡穴善於對裡寒裡虛發揮效用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胃,肋間部組織,腦。
2.器官功能:精神功能,消化,營養吸收不正常,肌系統,內分泌系統,免疫系統。
3.主要疾病:不安的狀況,精神異常,失去意識,惡夢,胃,腸功能異常(腹瀉、嘔吐),貧血,急性與長期月經週期失調,下肢痛風,下肢末稍血管炎,維生素缺乏症,黃疸病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食慾不定,胃艱,肋下部疼痛,嘔吐,排氣,足、膝關節疼痛,第一指腳拇趾活動困難,失眠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消化不好,胃脹氣,排泄物積囤,上腹部疼痛,嘔吐肢倦乏力麻木,腿部靜脈屈張,嗜睡,皮膚損傷。
《手少陰心經症候》
心經共9穴,原穴為神門穴,絡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支正穴。少陰經是陰氣初生的意思,所以主要反映在裡症虛症,心血管疾病的作用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舌,腋窩,腦,心臟。
2.器官功能:情緒狀況,精神狀態,心臟活動,循環系統,胸腺,肺功能改變。
3.主要疾病:驚悸,健忘,精神失常,癲癇,頭痛,心律不整,心痛,肋間神經失常,食不振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運動過後心悸動,呼吸困難,面色蒼白,處在壓力狀態下,有壓迫感,憂鬱,內側肩麻木,血液循環不足引起暈眩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胸口疼痛,肩與前臂疼痛,興奮,四肢節重,胸口沈悶,口乾,可能體溫上升。
《手太陽小腸經症候》
小腸經共19穴,原穴為腕骨穴,洛穴為手少陰心經之通里穴。太陽是陽氣大盛的經絡,也可以治療熱性病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耳。
2.器官功能:神經,精神範圍,消化,腸功能(營養物之吸收),局部功能。
3.主要疾病:痙攣,舞蹈症,嘔吐,便秘,下腹痛,頭痛(太陽穴部位),顎,膝,肩,臂疼痛,頸部肌肉痙攣,耳鳴,聽力減退,消化不良,精神官能症,小兒消化不良,虛弱症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頸、後腦、太陽穴、至耳疼痛,肚臍與下腹部疼痛,便秘,後肩胛至臂外後廉疼痛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頷、頸浮腫,耳鳴,聽力減退,嘔吐,腹瀉,手虛弱寒冷,身疲,虛弱症。
《足太陽膀胱經症候》
膀胱經共69穴,原穴為京骨穴,絡穴為足少陰腎經之大鐘穴。太陽為陽氣大盛在身體之最外的意義,所以本經對外界赤刺激反應也較頻繁,與各臟腑大都有腧穴關係與腎經相表裡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眼,鼻,腦,體液,粘膜組織。
2.器官功能:涵蓋所有排泄系統的功能,包括各種分泌液。
3.主要疾病:膀胱、腎的疾病(尿閉),鼻黏膜浮腫,四肢、生殖器官的疾病,頭痛(包含後頭痛、前頭痛與巔頭痛),薦椎沿大腿至小腿外側疼痛、骨盆腔器官的疾病(包括生殖器官)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頻尿,泌尿生殖器痙攣,後背肌肉強直,酸後頭痛(尤其是排泄時)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尿液少,生殖器腫脹,後頭與背部允肉脹痛,四肢倦重無力,眩暈,腰背無力,小腳趾不易運動、生痔。
《足少陰腎經症候》
腎經共27穴,原穴為太谿穴,絡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飛陽穴。為陰氣初生經絡,與膀胱相表裡,主裡症虛症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腎上腺,耳。
2.器官功能:情緒與精神範圍,結締組織,骨髓,頭髮,遺傳,泌尿生殖系統。
3.主要疾病:情緒上的不正常,虛弱,呆板,腎上腺,腎、膀胱的疾病,排尿異常,腎上腺絲球體發炎,腎炎,膀胱炎,腹腔器官的疾病,股骨、腰、小腿、足內側疼痛,口燥舌乾,咽腫痛,足底痛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少尿,尿黃,口乾,腿熱與倦怠,足下熱,薦、腰脊、大腿內側疼痛,勞熱,性慾增強,月經異常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頻尿,尿量少,腫脹,腿冷,足下冷,下肢麻木虛弱,善恐,猶豫,性慾減退,腸功能減弱。
《手厥陰心包經症候》
心包經共9穴,原穴為大陵穴,絡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外關穴。厥陰是陰氣消盡的意思,適應虛症裡症,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心血管系統。
2.器官功能:情緒與精神的範圍,生殖,心血管系統,血液循環,性慾,性機能。
3.主要疾病:精神疾病,性機能障礙病態(虛弱)、心臟疾病(內部、中部、周圍的心臟炎,精神官能症),循環疾病(過快與太慢),胸痛(神經性痛),手臂的疾病,肺、胃的疾病,發燒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心悸,發怒,胸痛,心血管病變,頭熱痛,上肢痛,嗜睡,目赤,便秘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心煩,心搏過快,暈眩,呼吸困難,上肢無力胸痛,目黃,多夢。
《手少陽三焦經症候》
三焦經共23穴,原穴為陽池穴,絡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穴。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,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,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,與心包經相表裡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淋巴,眼。
2.器官功能:所有內臟的功能:胸腹腔(肺、脾、胰、肝、胃),骨盆腔(小腸、腎、大腸、膀胱、子宮、卵巢等)。
3.主要疾病:頭痛(包括後頭痛與太陽穴部痛)。壓迫感,睡眠,癲癇,體溫失調,發冷,過敏,發燒,眼、鼻、耳(包括乳突炎)的疾病,手臂關節肌肉痙攣、頸部疼痛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上肢痛,肩,頸無力,耳鳴、耳痛,頭劇痛,缺乏食慾,失眠,發怒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上肢無力麻木,面色白,呼吸表淺,發冷,尿少,精神與身體倦怠,憂鬱,肌肉鬆弛無力,聽力障礙。
《足少陽膽經症候》
膽經共44穴,原穴為丘虛穴,絡穴為足厥陰肝經之蠡溝穴。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,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,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,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眼,頭。
2.器官功能:意識活動,勇氣、意志力、腦的損傷(癲癇等)內分泌系統。
3.主要疾病:神經、精神方面的疾病,癲癇,過敏,頭痛(包括太陽穴部位、後頭痛、前頭痛)。胸腔疾病(痛、哮喘),骨盆腔疾病(包括月經週期的異常)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胃脹,口苦,胸脹頸、下頷、喉嚨不適,失眠症,頭痛,髀或腿膝脛踝外側痙攣疼痛,足下熱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虛弱,膕窩脹腫,足無力,關節腫脹,下肢、眼的疾病,目黃,吐苦水,嗜睡,夜汗,驚悸太息,呼吸沈悶。
《足厥陰肝經症候》
肝經共14穴,原穴為太衝穴,絡穴為足少陽膽經之光明穴。與膽經相表裡,以裡症虛症為主。
1.主要器官與組織:生殖器官,脅肋組織。
2.器官功能:血液循環控制,血管系統的疾病,肌腱的疾病,內分泌系統的疾病,月經週期的異常。
3.主要疾病:發怒,驚恐,頭痛,眩暈,眼的疾病,有關生殖的內分泌系統異常,腎痛,小便困難,胃腸功能異常(虛弱、無食欲、便秘),黃疸,肝炎,皮膚炎。
4.亢進時出現的病症:頭痛,膚黃,腰痛,小便困難疼痛,經痛,易怒,興奮衝動感。
5.衰弱時出現的病症:眩暈,面色白,腸功能異常,性冷感,大腿與骨盆疼痛,下肢無力,易倦,視力模糊,壓迫,驚恐。
《督脈疾病症候》
為諸陰之海,計24穴,在背後中脊,總制諸陽,故謂之曰督,督者都綱也。其循背脊上行,猶如裘之背縫也。
患督脈疾病者,有下列病候:腰痛、遺精、白帶、氣喘、癲癇、聾啞、頭痛、脊柱強直、角弓反張。
《任脈疾病症候》
為諸陽之海,計28穴,在腹中線,總統諸陰,謂之曰任,任者衽也,其循腹裡上行,猶衽在之於腹前也。
患任脈疾病者,有下列病候:遺尿、遺精、腹脹痛、胃痛、呃逆、舌肌麻庳、各種疝氣病、女子易患帶下、女子小腹結塊等症。
十二經脈屬絡臟腑表
循行時辰
|
所屬經絡
|
循行時辰
|
所屬經絡
|
寅時03∼05
|
手太陰肺經
|
申時15∼17
|
足太陽膀胱經
|
卯時05∼07
|
手陽明大腸經
|
酉時17∼19
|
足少陰腎經
|
辰時07∼09
|
足陽明胃經
|
戌時19∼21
|
手厥陰心包經
|
巳時09∼11
|
足太陰脾經
|
亥時21∼23
|
手少陽三焦經
|
午時11∼13
|
手少陰心經
|
子時23∼01
|
足少陽膽經
|
未時13∼15
|
手太陽小腸經
|
丑時01∼03
|
足厥陰肝經
|
十二經脈屬絡臟腑表
陰經
|
屬臟
|
絡腑
|
陽經
|
屬腑
|
絡臟
|
手太陰
|
肺
|
大腸
|
手陽明
|
大腸
|
肺
|
手太陰
|
心
|
小腸
|
手太陽
|
小腸
|
心
|
手厥陰
|
心包
|
三焦
|
手少陽
|
三焦
|
心包
|
足太陰
|
脾
|
胃
|
足陽明
|
胃
|
脾
|
足少陰
|
腎
|
膀胱
|
足太陽
|
膀胱
|
腎
|
足厥陰
|
肝
|
膽
|
足少陽
|
膽
|
肝
|
十二經脈循行
|
陰經(屬臟)
|
陽經(屬腑)
|
循行部位
(陰經行予內側、陽經行予外側)
|
手
|
手太陰肺經
少厥陰心包經
手太陰心經
|
手陽明大腸經
手少陽三焦經
手太陽小腸經
|
上肢
|
前線
中線
後線
|
足
|
足太陰脾經
足厥陰肝經
足少陰腎經
|
足陽明胃經
足少陽膽經
足太陽膀胱經
|
下肢
|
前線
中線
後線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