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醫淺談中風】 因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糖尿病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腦供血不足,導致腦組織缺血、缺氧而受到損傷,迅速產生意識喪失、失語、肢體運動障礙、感覺減退、麻木等症狀,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,就稱為『中風』。 【中風的先兆】 「中風」雖然可怕,並非無跡可循,只要多留意自身的狀況,提高警覺,早為預防,即可長保健康。常見的中風先兆包括: 一、記憶力減退,注意力不集中。 二、頭昏、眩暈,偶而一陣頭痛或無故一陣頭部沉重,耳內像蟬聲一鳴。 三、眼皮跳動,口角撮動,肌肉顫動。 四、頭皮及四肢麻木,尤其手指一時性的麻木最為常見。 五、拇指自動,腳踝偶有一陣痠軟,睡眠時腳會抽動。 六、言語、行動滯慢,睡臥時轉側身體笨重,有失眠現象。 七、口角無故輕微漏涎。 八、精神萎靡,昏昏欲睡,血壓異常。 九、頭痛由不定時變為持續性;部位亦由不定變成固定,甚至噁心等。 一 中風主要分為兩類: • 出血性中風:俗稱「爆血管」,由於高血壓或腦血管疾病,例如腦血管腫瘤而導致腦血管破裂。 • 缺血性中風:因腦血管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及閉塞或因血凝塊流到腦血管造成閉塞。 中風常見的病徵有局部感覺麻木,例如一邊臉、單邊肢體或身軀肢體無力,尤其是身軀單側、單肢身體突然失去平衡能力、言語不清、流口水、吞嚥困難、嘴歪、眼睛肌肉失調、出現重影、神志不清、昏迷或其他症狀,如突發性的劇烈頭痛、持續的暈眩。 二 中醫把中風依其「嚴重度」分成兩類:中經絡和中臟腑。 中經絡症狀較輕,意識尚清楚;而中臟腑則意識不清;中經絡主要分成脈絡空虛、風痰入中,和肝腎陰虛、風痰上擾;中臟腑則分成陽閉(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、牙關緊閉、半身不遂,或對側體拘急、抽搐、面紅氣粗、 躁動不安、舌質紅、苔黃、脈弦滑有力)、陰閉(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、口噤不開、半身不遂、靜而不煩、面白唇暗、四肢欠溫、苔白滑膩、脈沉滑)。 針灸治療中風的療效頗受肯定,但很多人對於中風患者什麼時候應該開始針灸治療卻不太清楚。中風病友若早期及時進行針刺治療,能促使血脈通暢,恢復腦部血液供 應,減少因缺血所致的腦組織壞死,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,提高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與代償能力,加速自然恢復過程,縮短病程,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。因此,只要患者生命指數平穩,意識清楚,病情穩定,早期就可進行針灸治療,越早介入越好。 三 平時可以施以穴位按摩來減輕症狀: 1. 按摩頭頸部時: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頸部的斜方肌和相關的經絡等。 (1) 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頸部的肌肉和天柱、啞門、風池等。 (2) 用手指按揉患者頭臉部的肌肉和百會、印堂、太陽、等。 2. 按摩背腰部時:用手指或掌跟揉按患者背腰部的豎脊肌、腰方肌等。 (1) 按摩上肢時:拿捏、揉按患者患側上肢的肌肉和曲澤、手三里、外關、內關、合谷穴。 (2) 按摩下肢時: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下肢的肌肉和血海、足三里、委中、湧泉穴。 (3) 按摩胸部時: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膻中、中脘、天樞、氣海等穴。 四 中風 – 飲食治療 1. 飲食原則:低鹽低脂高蛋白 2. 低鹽飲食。體內的鈉鹽過多,增加血液粘稠度,使血管收縮,血壓升高,從而增加腦卒中的復發機會。一般認為,最好將每日鈉鹽攝入量控制在5g以下。 3. 低脂飲食。腦卒中患者多數有肥胖及高血脂癥,應限制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的攝入。多食蔬菜、瓜果、海帶類。 4. 高蛋白飲食。高蛋白飲食可改善血管彈性,延緩血管硬化,并能促進鈉鹽的代謝。 5. 飲食適量。飲食量要根據病人體質差異、活動量大小、性別等具體情況而定。一般而言,一日三餐均以微飽即可,切勿暴飲暴食,特別夜晚人體代謝較慢,耗能較少,故晚餐更應“忍三分饑,吃七分飽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