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胃食道逆流」成為現在人文明病之一,下食道括約肌(位於食道與胃的交界處),張力較為鬆弛,因現在人工作壓力比較大、情緒較易緊張,使我們腹肌感受到緊繃、收縮,造成腹壓較大壓迫到腸胃道。三餐就在外面吃東西、吃飯時間也不固定,導致脾胃機能受到損傷,進而會有一些腸胃道的症狀出現。在台灣約10個人之中就有1至2人有胃食道逆流的普遍症狀。
引起胃食道逆流的下述原因症狀:
胸口會有灼熱感,伴隨「火燒心」的感覺,或是「胃酸上逆」,覺得咽喉後面有酸水甚至食物跑上來。因胃酸會刺激咽喉部的一些黏膜,導致一些肺系症狀,慢性的喉嚨發炎、咳嗽。喉嚨發炎、咳嗽、氣喘、喉嚨有異物感咽喉部後面有異物感,覺得喉嚨卡卡的,一直想清痰、胸痛或胸悶、嗝氣。嚴重的胃酸上逆症狀,它會影響到我們的口腔黏膜,造成復發性的口瘡、影響到耳咽管的部分引起耳塞悶感,或是鼻子會有些鼻塞、眼睛脹脹的。
【中醫辨證】
1.虛證:飯前,胃部中沒有東西的時候,更容易泛酸、或腸胃不適。會用一些補虛的藥,使用香砂、六君子湯、參苓白术散。
2.實證:飯後比較加重,吃飽飯後反而更容易泛酸,胃脹氣得很明顯。使用消積導滯(如保和丸、平胃散)。
3.寒證:半夜泛酸加重、怕冷喜歡溫暖、大便稀不成形、小便清且量多顏色淡。再補上會再加些偏溫暖的藥物(如肉桂、乾薑、附子、丁香等等)
4.熱證:胸口的灼熱感明顯、口乾、口氣重、大便偏硬、小便偏黃且量少。使用清熱藥物(如石膏、黃蓮、連翹知母等),或是一些香附、鬱金、青皮等,去讓它疏肝行氣。
【穴位按摩】
搭配三穴位保健,使腸胃機能加強,健脾益氣效果。
1.內關穴:手上腕橫紋上兩吋處,可用另外一隻手的三指幅來定位,腕橫紋下大約兩吋三指,兩筋的中間。
2.足三里穴:於我們膝蓋骨(髕骨)外側下緣,凹陷處為犢鼻穴,在犢鼻穴約下三吋(約四個指幅)的位置,
在脛骨往外側旁開約一個拇指寬度。
3.中脘穴:胸骨(位置心窩一硬骨),胸骨到肚臍中間的連線,就是中脘穴。
【飲食衛教】
多食清淡、白飯佳、少吃甜食油膩、辣、炸、燒、烤、麵包饅頭等發酵食物、粥品、麵食等易膨脹食物、洋蔥大蒜糯米等易脹氣食物、少喝刺激飲品如茶、咖啡、牛奶。
【生活起居】
避免吃完東西立刻躺平、不穿太緊的衣服、建議減重、保持運動及情緒平穩,作息規律、盡量三餐定時定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