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「三伏貼」
您是否有每年到冬天天氣轉涼時,便開始噴嚏鼻水不止?或每次經期來,便下腹疼痛不適,嚴重影響您上班上課?想吃藥來治療,但西藥的副作用令您退避三舍,而中藥的藥粉太苦又難以下嚥,那此時便可考慮來貼三伏貼。而「三伏貼」是在什麼時候貼,貼什麼東西呢?
「三伏」這兩個字便點出了敷貼藥物的適合時間為一年最熱的三天,分別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「初伏」,第四個庚日為「中伏」,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「末伏」,共為「三伏」。以今年106年為例,夏至是6/21那天,當天是己卯日,以天干地支配日來看,隔天便是第一個庚日,而天干計日為每十日一輪,是故今年的「初伏」便是夏至後21天,7/12;「中伏」是夏至後31天,7/22;今年的立秋是8/7,當天是丙寅日,「末伏」便落在4天後的第一個庚日,8/11。然而目前尚無在三伏天及非三伏天敷貼療效差異的研究文獻,但在氣候較為炎熱的夏季敷貼三伏貼,是無庸置疑的,因自然界夏季陽氣最旺,人體的陽氣在夏天也達到最高,此時進行貼敷,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,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所,是故可不必拘泥在三伏天那三天來敷貼,於七八月時選取您方便的時間來敷貼即可,建議2次敷貼的時間間隔在7~10天左右最好。
而大陸開封市中醫院龐國明院長於2013年提出“強基固本三伏貼”的概念,所謂強基,即在頭伏前10天進行一次貼治,按照中醫五行生剋原理,進行「培土」,起到強實基礎,提升療效的作用;固本,即是在三伏後10天進行一次貼治幫助「生金」,起到固護正氣,強化療效的作用。所以多次敷貼,療效更佳!
三伏貼所敷貼的藥物乃是典出清代名醫張璐的《張氏醫通》:「冷哮......夏月三伏中,用白芥子塗法,往往獲效。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,延胡索一兩,甘遂、細辛各半兩,共為細末,入麝香半錢,杵勻。薑汁調塗肺俞、膏肓、百勞等穴……十日後塗一次,如此三次,病根去矣。」從內文可知是以白芥子、延胡索、甘遂、細辛、麝香、薑汁等藥材調勻後來作敷貼,而後世又會視敷貼的對象來調整配方,如小孩的皮膚較為嬌嫩,便會將刺激性較強的甘遂換為肉桂或其他溫熱的藥物,減少小孩敷貼時的不適。
因為三伏貼所使用的藥物多為溫熱性的藥物,故像是虛寒性體質的疾病,如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反覆感冒、經痛等,均適合敷貼。但如您是熱性體質,則便不適合敷貼,如此便易火上加油,令你熱上加熱。如過敏或經痛等問題已困擾您多年,而您又不想吃藥,那便可考慮來敷貼三伏貼,風澤中醫關心您的身體健康!
|